source from: (2009) 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。錡寶香著。
˙華語文字的處理歷程與學習
*華語的特點: 音節-字連配、常用字集中、同音意義字多、意音結構的形聲字多
(1)字形的學習與區辨 (4歲出現辨別字形和部首的能力)
(2)心理詞彙庫系統的建立:字形、字音、字義及文字組合、應用規則的知識
1.組字規則:筆畫、部件結構的空間位置、常出現的固定位置(如:部首的位置)
2.部首表意知識--火部/石部(三年級更清楚部首能表義)
3.聲旁表音知識--有邊讀邊,沒邊讀中間(二年級開始建立)
(3)文字辨識:由心理詞彙庫中相關知識去解釋所閱讀文字的意涵
à字義提取歷程:「形-音-義」或「形-義」(如:高頻字-走較快的路徑)
˙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歷程
à閱讀理解:「識字+語言理解 」
(1)
幼兒讀寫萌發-從日常生活環境中獲得大量的閱讀和書寫的知識和技巧
-讀的萌發:書本是什麼/正確的方式拿書/封面和背面/由前往後翻頁…
-寫的萌發:塗鴉、繪畫/假裝讀自己寫的字…
(2)
兒童識字能力發展
-知覺分析:字形/筆劃分析
-認字:文字表徵&字義觸發、搜尋
-高層次的處理:句子&篇章意義的處理
(3)
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發展(或推論理解能力)
-統整:覺察句子間的相關性,並將每句的小概念整合成ㄧ個較複雜的概念。
-摘要:段落/文章重點
-深入整合:整合「先前知識+新閱讀的訊息」à解釋閱讀的內容(如:例子/延續/細節)
*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:
à對文章大意的理解 (三年級開始發展但到六年級仍不是發展得很好)
-直接的陳述>隱含的主題
-先說明主題再閱讀,兒童有較佳的閱讀理解和記憶à能抓到大意則閱讀理解較好
à推論能力
-能否依語境、文章脈絡、一般知識和經驗、缺失的訊息以建構完整的意義以理解文本。
à文本結構
故事類-由上而下(較簡單)
|
說明文-由下而上
|
具故事架構:事件--反應--結果
à透過行為/動機/問題解決/人際互動的知識或基模協助理解
|
由結果、特徵、支撐事實、關聯性連結每個小概念。
à重邏輯關係且記憶負荷量較大
|
*後設語言能力:
1.音韻覺識:詞彙可分割成語音單位、區辨語音,將語音結合成口語詞彙。
(和閱讀有關à因拼音文字時,需將文字解碼成音韻形式以接觸字義)
2.詞彙覺識:知道詞彙的意思、詞彙是語言系統的單位、詞彙是一種任意性的音韻名稱
3.語意覺識:詞彙定義
4.語法覺識:判斷語句是否合乎語法規則
5. 語用覺識:語言的使用和情境的關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您好,不好意思想請教您關於後設語言能力這部分所包含的各種覺識,看了您的整理以及錡老師的《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》這本書後有以下幾點疑惑
回覆刪除1.請問所謂詞彙覺識是單指對於「詞彙」這個概念是否理解嗎?所謂「任意性」是指某個詞彙的意義與其語音沒有什麼關聯,是任意的意思嗎?
2.請問詞素覺識算不算後設語言能力的一種呢?如果是《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》與您的整理中沒有列出,是因為它包含在詞彙或與語意覺識之一嗎?
以上兩個問題請教您,不好意思麻煩您了